当 “00 后” 团队遇上深海工程难题,会碰撞出怎样的创新火花?海南科技职业大学董书豪团队用 “深海智巡” 机器人给出答案 —— 这支由本科生组成的团队,以青春之力突破深海技术壁垒,让智能装备潜入南海,为我国海洋工程装备自主创新注入青春动能。
“国家需要什么,我们就攻关什么。” 项目的起点,源于团队对海洋科技发展战略的深刻洞察。近年来,国家先后出台《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》《“十四五” 海洋经济发展规划》等政策,大力推动海洋高新技术发展。而据艾媒咨询、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,2023 年水下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达 22.71 亿元,2019-2024 年复合增长率保持 20%,2025 年预计突破 52.1 亿元,市场需求旺盛,但核心技术仍待突破。
正是这份 “问题驱动” 的创新意识,让团队决心扎根深海领域。在双导师联合指导下,团队成员跨学科协作,算法负责人优化水下视觉识别模型,通信负责人攻克水声通信难题,硬件负责人设计电路与防水架构,财务与市场成员同步推进成果转化,构建起一支复合型研发团队。为获取精准数据,他们深入东海舟山、海南淇水湾等 10 余处不同场景,历时 6 个月采集 30 余万条样本,建立近百万级数据库,为技术研发奠定坚实基础。
这份执着与突破,赢得了业界高度认可。中国科学院院士翟婉明在推荐信中评价:“该方案融合人工智能、水下机器人、声学通信等多学科技术,具备深海适应性强、运行效率高、智能化程度高等突出优势,紧密契合国家‘海洋强国’战略。” 在 2025 年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中,该项目成功立项;第四届中国水下机器人大赛上,其技术实力获得行业广泛关注,目前已引发国家海事局、中海油、中石油等机构的重点关注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项目在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,还积极践行社会责任。团队依托项目成立工作室,已吸纳 12 人就业,涵盖研发、运营、维护等岗位,未来五年计划提供 60 个就业岗位,间接带动上下游企业 30 余名研究人员、100 余名安装人员就业,实现 “以项目促就业” 的良性循环。海南科技职业大学也以该项目为纽带,开展 100 余次实验室科研、60 余场专业技术讲座、8 次技能竞赛,打造产学研融合育人平台,为海洋科技领域培养后备人才。
从实验室里的算法调试,到南海深处的实地监测;从本科生创意组的参赛项目,到签约百万的产业化成果 ——“深海智巡” 的成长轨迹,正是当代青年科研工作者扎根实践、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写照。董书豪团队表示,下一步将按照 “立足海南、面向大海、辐射全国、走向国际” 的规划,在 2026-2027 年成为海南自贸港水下科技领域践行者,2028-2029 年拓展产品应用领域,2030 年起向国内知名水下智能装备供应商迈进,让 “中国智造” 在深蓝海洋中绽放光彩。